网站首页 - 关于天静宫 - 新闻中心 - 道教风俗 - 道教文化 - 道教览观 - 洞天导游 - 功 德 榜 - 老子文化研究会 - 主持简介 - 道教视频 - 亳州市道教协会
 
学会概况
学会动态
学术研究
道教文化
道商文化
讲师团
老子故里考
 
     
 

电话:

0558-7308259


 

道教文化


驱瘟断疫 济世度人:道教医学对瘟疫防治的历史贡献
来源:   添加时间:2020-4-15   点击:5205
 


瘟疫历来是人类文明的重大威胁,在我国与瘟疫抗争的历史中,道教扮演着重要角色。除了以宗教方式来驱除瘟疫、安抚人心之外,道教更是以医学的方式,通过道教医药学家们的医学活动来防治瘟疫,不仅留下了丰富的瘟疫防治文献,总结了较为合理的瘟疫认识,而且形成了独到的瘟疫防治方法体系,为我国历史上的瘟疫防治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

一、丰富的瘟疫防治文献
以瘟疫的防治为主题,道教进行了广泛的宗教与医学实践,留下了大量与瘟疫防治相关的文献。
道教医药类文献主要记述道教在医药学上的认识,通常是道教医药学家们编撰的医经、方剂书以及本草类著作,其典型代表作是晋代道教医药学家葛洪编撰的《肘后备急方》,梁代道教医药学家陶弘景编撰的《本草经集注》,以及唐代道教医药学家孙思邈撰写的《千金方》。在这类文献中大多都有对瘟疫进行的专门论述并收有防治瘟疫的药物及药方。比如《道藏》中收录的《葛仙翁肘后备急方》根据所治疾病的类型共分为七十三篇,其中与瘟疫防治相关的就有“治卒霍乱诸急方第十二”“治伤寒时气瘟病方第十三”“治时气病起诸复劳方十四”“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第十五”“治寒热诸疟方第十六”“治卒发黄疸诸黄病第三十一”等篇,广泛收集了防治一般意义上时疫及霍乱、天花、疟疾、黄疸等专门传染病的医方近270余条,占其全部医方数目的21%,可见对瘟疫类疾病的重视程度。此外在其他的道教医药学文献如《博济仙方》《急救仙方》《寿域神方》《仙传外科秘方》《滇南本草》以及《道藏》收录的《图经衍义本草》《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等文献中也有大量与瘟疫防治相关的理论、药物及药方。
道教的很多术法、仪式都与防治瘟疫相关,很多道医在治疗瘟疫时也是符咒、汤药同施,因此在道教中有非常多的文献记述与瘟疫相关的符箓、咒语与斋醮仪式。这些文献通常也会对瘟疫的病因、症状、治疗药物等医学内容进行记述,比如南宋路时中所编的道教经书《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中就有“斩瘟断疫品”专门论述瘟疫的成因与祛除的符咒及仪式,又有“断除尸疗品”专门论述“尸疗”(肺结核)的成因、传染方式、治疗的仪式、符咒及药物。此类文献还有《道法会元》《太玄金锁流珠引》《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书大法》《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注》等等,虽然以宗教性内容为主,但同样包含了非常多的医学性内容,是道教留下的宝贵医学财富。
道教养生类文献通常记述道教的养生理论及相应的养生术法,由于瘟疫是威胁古人健康与寿命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道教养生类文献中也有非常多与瘟疫防治相关的内容。比如唐末刘词撰写的《混俗颐生录》主要叙述道教调养摄生的思想方法,其中就有很多涉及瘟疫防治的内容,强调通过适宜的起居饮食来避免感染时疫。此外在《养性延命录》《遵生八笺》《灵剑子》《修真十书》《云笈七籤·诸家气法》等记述道教炼养方术的文献中也记述了很多的瘟疫理论以及通过行气、存想、导引等道教方术来防治瘟疫的方法,同样也是道教医学瘟疫防治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对瘟疫病理的合理认识和总结
虽受道教教义的影响,在道教医学中也有将瘟疫归结为鬼神降灾、善恶报应之类宗教因素的观点,但更多的时候道教是从医学的角度出发看待瘟疫,并对瘟疫的本质有了较为合理的认识和总结。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就称:“有天行瘟疫病者,即天地变化之一气也,斯盖造化必然之理,不得无之。”指出瘟疫是由自然原因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可以预防和治疗。道教医学中还注意到了气候失常与瘟疫爆发的联系,如《刘子》中称“寒暑不时则疾疫”,《混俗颐生录》中也称“气候小差,人多疾疫,既反其令,疗疠则生”,并从中总结了瘟疫爆发的规律,这样的规律性认识为古代防治瘟疫提供了有益参考。
对于肺结核、霍乱、天花、黄疸性肝炎等古代常见瘟疫的病因、传染方式及主要症状,道教医学文献中进行了记录与总结。比如对于传染性很强的肺结核,道教医学家在很早时期就根据其传染方式推测该病是由某些微小生物引起的。宋代道教医学文献《急救仙方》注意到与病人共同饮食、接触病人咳嗽的飞沫、穿用过的衣物都有可能会导致传染,因此推测肺结核或是由某种微小生物引起的,虽然对肺结核病原体的描述并不完全准确,但能早于细菌的发现600余年前就做出如此准确细致的推测,无疑显示了我国古代道教医学家们天才的医学洞见。道教医学文献中也注意到了霍乱、痢疾之类消化道传染病通过饮食传播的途径。《千金方》称:“原霍乱之为病也,皆因饮食,非关鬼神,夫饱食肫脍,复餐奶酪,海陆百品,无所不啖,眠卧冷席,多饮寒浆。”这样的措施在古代能有效地起到降低消化道传染病传播的效果。再比如对于天花与黄疸性肝炎,《肘后急备方》中就对其主要症状作了记述,葛洪对天花的记载是世界医学史最早的天花记录。这样详细的症状记录也为后来的医家诊断治疗天花、黄疸性肝炎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三、独到的瘟疫防治措施
(一)主动预防瘟疫
在瘟疫尚未流行或人体尚未感染之时,道教医学通常采取主动预防的原则来避免瘟疫的传染。大致形成了:避开及隔离疫地;对人居环境及污物进行消毒;注意饮食安全;增强体质提高对瘟疫的抵抗力等瘟疫预防措施。
道教医学的很多文献中都指出部分瘟疫是因为接触到了某些地理环境中的“疫气”“毒气”而引发的,因此,对于容易引发瘟疫的地理环境,道教文献中进行了总结与警示,告诫人们要避开或是小心防范。如《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称:“废宅空房,人迹罕到,年深日远,病炁犹存。盖其屋空,室塞不通,阴幽郁结,邪炁不散,患毒常存。”告诫人们要避开有瘴气的山林,长期无人居住的废宅,以及古井、深坑之类的地方,如果必须要进入,则要事先服食或佩戴具有预防瘟疫功效的药物。
在瘟疫流行期间,道教文献中则提出了要对患病者的居住场所进行隔
离,避免健康人的感染。比如《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中称:“凡断屋传,须住交染。”指出肺结核的传播形式之一是“屋传”,也即通过居所来传染,因此需要对肺结核病人居住过的房屋进行隔离,从而避免对健康
者的传播。
在道教的很多文献中还提出了在瘟疫爆发期间要对房屋、空气、水源以及患者的衣物、排泄物进行消毒处理,指出可以通过焚烧、悬挂以及向井中投入药物的方式来避免感染瘟疫。如《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书大法》称:“太上八毒杀鬼赤杖丸……及有瘟疫邪炁在房之内,将一丸丹在香炉内烧。辟邪毒之炁。”这些药物多是由具有挥发性的草木药及雄黄、雌黄等具有一定消毒功效的矿物药组成,焚烧、悬挂或浸泡时挥发出的有效成分都能起到杀灭病原体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对人居环境进行消毒的过程,能有效预防瘟疫的传染。有些道教文献还强调要对瘟疫感染者的衣物、排泄物进行专门的消毒处理,以避免瘟疫的传染。
另外由于注意到很多瘟疫都是通过饮食传播,道教的很多文献中都特别强调了要注重饮食的卫生安全。比如《三元延寿参赞书》称“泽中停水,多有鱼鳖精,饮之成痕”,告诫不要饮用潭中的死水。
道教医学很早就注意到了瘟疫感染与个人体质的关系,因此强调要增强体质,以此来避免感染瘟疫。《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就称:“即正气存中而神守其本,即邪疫之气不犯之。”指出当人体康健时,就不易感染瘟疫,反之身体衰弱时,就容易被瘟疫侵袭,因此强调要通过摄生调养以及养生术数来增强个人体质,减少被瘟疫传染的可能。

(二)积极诊治瘟疫
在瘟疫爆发时,道教医学采取的是积极诊治的原则。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在感染瘟疫的初期,就需要以汤药、饮食等方式进行积极治疗,避免病情严重而导致传染他人。道教医学治疗瘟疫的主要方法有汤药、针灸、行气、导引之类的传统治疗方法,此外还率先发明并应用了瘟疫的免疫接种法,另外还强调在瘟疫将愈或初愈时细心调养的康复式
治疗。
道教医学治疗瘟疫的首要手段是服食汤药。在道教医学的文献中收录有大量防治瘟疫的药物、药方,其中部分药物、药方的实效在瘟疫防治中得到了验证。如《仙传外科秘方》中记载了名为“神授香苏散”的治瘟药方。在《至顺镇江志》中记录了该方治疗瘟疫的实效:“绍兴壬午,郡民大疫。艾钦文,素业医,梦神授香苏饮方,待补是药可愈。乃置锜釜煮药于庭,病者至使饮之,无不瘥。”此外道教医学著作中记载的某些防治瘟疫的药物药方也得到了现代医学的验证,比如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
载了治疗疟疾的验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针灸疗法也是道教医学治疗瘟疫的常用手段。在道教医学的著作中记
载了很多专门针对瘟疫的针灸疗法,如《黄帝内经素问遗篇》中称:“天地不相和之气,化为疫疠大伤人之命也,医学实践也表明了针灸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可以在瘟疫中有效地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行气、导引等道教中特有的养生术法也常被用作瘟疫的自身治疗。在道教文献中记载了很多通过行气、导引等方式来治疗瘟疫的方法。
在道教医学中还率先发明并应用了免疫接种法来防治瘟疫。在道教的文献中记载了瘟疫的原始免疫疗法,即通过捣碎、研磨等方式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等制成“药物”,然后用来进行瘟疫的防治,其作用就相当于原始疫苗,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治瘟疫的作用。比如道教医学中率先发明了预防天花的“种痘术”。所谓“种痘术”是将天花病人长出的痘疮经过特殊的处理减轻毒后,再来感染从未得过天花的人,使之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力。道教中发明的这种“种痘术”在明清之际被改良推广,从天花的威胁之下拯救了成千上万的人民。对此发明,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写道:“中国人近百年来已经实施种痘,事实上好处极大。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节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
在道教医学的很多文献中还提到,部分瘟疫患者在瘟疫将愈或初愈时因为缺乏调养而导致病情复发、甚至病亡的病例,因此强调在瘟疫的治疗过程中尤其需要康复式治疗。如在《千金方》记载了瘟病初愈时的注意事项,指出了对于瘟疫将愈或初愈的病人必须从饮食、起居等多方面给与细心调养。尤其对于像麻风、肺结核这样的慢性传染病,道教医学所主要采用的有效手段就是康复式治疗。孙思邈在《千金方》中的《恶疾大风》一篇也专门提到对麻风病的治疗需要进行起居饮食上的精心护理,同时要求病人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道教医学在治疗传染病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康复式治疗方法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康复医学的先驱。

四、结语
在我国与瘟疫抗争的历史中,道教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千年来留下了无数道教人物防治瘟疫的传说与记载,教内有诸如崔文子、殷文祥、刘知古、王锡尝、许逊等人施药救治瘟疫的传说,在史书、地方志中也有赵自然、郑荣、王锡、孙浩远等道教医家有效防治瘟疫的记载,更出现了以葛洪、陶弘景、孙思邈为代表的道教医药学家对瘟疫防治进行苦心钻研、著书立说,为瘟疫防治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总体上来看,我国古代的道教医学形成了比较独特的瘟疫防治方法体系,在历史上的瘟疫防治中也发挥了一定实效。道教医学的这些瘟疫防治理论与方法还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其采取的很多防治瘟疫的方法手段具有医学先驱的作用,启迪着医学的新发现;其总结的部分瘟疫防治药物在现代科学的发掘之下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医学价值。道教医学在防治瘟疫方面留下的宝贵医学财富至今仍能让人取益,值得进一步发掘探索。

作者盖建民,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彭必生,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本文刊《中国宗教》202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