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关于天静宫 - 新闻中心 - 道教风俗 - 道教文化 - 道教览观 - 洞天导游 - 功 德 榜 - 老子文化研究会 - 主持简介 - 道教视频 - 亳州市道教协会
 
学会概况
学会动态
学术研究
道教文化
道商文化
讲师团
老子故里考
 
     
 

电话:

0558-7308259


 

道教文化


老子和谐思想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来源:   添加时间:2016-1-22   点击:8625
 
   《老子》一书的作者,从司马迁开始就搞不清楚,后来出土了长沙的帛书和郭店的竹简,也没有法说清《老子》为谁所作。弄清《老子》的作者是谁,是复杂的,需要更多的资料发掘。但是,《老子》一书是中华文化的宝贵经典,是不争的事实。它以深邃的、思辩的哲学思维,哺育着、培养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从古到今,连绵不断,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老子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人类伟大的哲学家。今天我们来发掘《老子》的和谐思想,探求建构和谐社会的文化基因,从现实的层面上去光大弘扬《老子》的思想,是很有价值的。
  
    一、“道法自然”——宇宙发展之普遍规律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由道家到道教,先哲们撰写许多有名的著作:如《庄子》、《老子指归》、《阴符经》、《关尹子》、《列子》、《亢仓子》、《周易参同契》以及《太平经》、《抱朴子》、《上清灵宝大法》、《太上感应篇》等等,内容十分丰富。这些道家和道教的经典在几千年的传播中,不但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而且也塑造中华民族的民俗、社会心理等。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哲学,都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都把天人合一、和谐看成是宇宙存在、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范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道家哲学的基本命题,以此展开了老子丰富的和谐的思想。“和”是老子哲学的基本价值选择,它传递到庄子以及道教的教义中,并且展示了道家和谐思想的特色。
   
       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哲学命题中,就已经包含了“道法自然”是宇宙普遍规律的内容。从无形的“道”中生出有形“一”。“一”即“道”,“道”即“一”。“道”是从质上说的,“一”是量上说的。“一”是最小的数,也是最大的数。“一”是部分,也是全体。“一”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世上没有一,只有一个人,一头牛,一颗树,一根草等等,因而“一”是无数个具体事物的抽象。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家认为,“一”即是“道”。“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这个“一”就是“道”。
  
       作为“道”,它的特征是“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就是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自行运动,不需要有外界力量的强制,这就是和谐、协调,宇宙间的客观规律就是这样的。“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这就是自然而然的宇宙之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也是自然而然的宇宙之道。“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万物只有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才能往复不穷的发展;事物内部和谐平衡才能回归到自己的本根上去;“静”即是协调,平衡;“命”,生命。“常”,自然状态,也是和谐。
  
       作为“道”的“一”,它的哲学意义有二:第一,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除了道家的“道生一”之“一”以外,还有“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一也者,万物之本也。”第二,是“统一”、“同一”,即矛盾的具体的同一。“一”是一个和谐的同一体,是多种的、复杂要素的同一体。佛教说:“一即多”,“一”中包含着多种因素;“多即一”,多种要素都统一于“一”。“一多相即相入”,“一”是多种要素,多个矛盾的复合体。一个无穷大数的零次方,等于“一”,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老子》中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即“一”是阴和阳的矛盾对立统一体,就是作为“道”的“一”的本质状态。“一者,形变之始也。”也即是“一生二”,二即是阴阳,阴气和阳气为有形之气。任何事物都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万物负阴而抱阳”,就说明事物是由阴阳两种要素或两种倾势构成的。“冲气以为和”,和即是一,和谐统一。《周易·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即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也即是“一”。阴与阳不是绝对的对立,它们的界限的划分是相对的,它们相互依存而存在,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相互含摄,即阴阳互补,构成了一个统一体。这不仅是自然界还是社会存在,也是人自身存在的本然状态。
  
       汉代著名道家学者严遵(即严君平)认为:一是“太和”的根本。他说:“故一者,万物之所导而变化之至要者也,万方之准纯而百变之权量也。”严遵指出:要使宇宙、自然、社会保持“太和”和谐的状态,是要使“一”顺着自己的本性而不使受到破坏。“天之性得一之清,而天之所为非清也。无心无意,无为无事,以顺其性”;“地之性得一之宁,而地之所为非宁也。无知无识,无为无事,以顺其性”;“神之性得一之灵,而神之所为非灵也。不思不虑,无为无事,以顺其性”;“谷之性得一以盈,而谷之所为非盈也。不欲不求,无为无事,以顺其性”;“侯王之性得一之正,而侯王之所为非正也。去心去志,无为无事,以顺其性。”为何“得一”而能“顺其性”呢?是因为天的“阴阳自起,变化自正”;地的“山川自起,刚柔自正”;神的“消息自起,存亡自正”;谷的“虚实自起,盛衰自正”;侯王的“和平自起,万物自正”。严遵根据以上五种情况认为:宇宙何以能太和和谐呢,主要是因为“道法自然”,使之“顺其性”,即“无为”,不要人为去干预。“凡此五者,得一而行之,兴而不废,流而不绝,光而不灭。夫何故哉?性命自然,动而由一也。”相反就会破坏宇宙自然的平衡而不和谐,造成严重的灾难。他说:
  
    “是故,使天有为,动不顺一,为高得卑,为清得裂。阴阳谬戾,纲弛纪绝。和气隔塞,三光消灭,雷霆妄作,万物皆失;
    使地有为,动不顺一,为直得枉,为宁得发。山川崩绝,刚柔卷折。气化不通,五行毁缺。百谷枯槁,群生疾疫;
    使神有为,动不顺一,为达得困,为灵得竭。变化失序,缔滞消竭,盛衰者亡,弛张者殁。
    使谷有为,动不顺一,为有得亡,为盈得竭。虚实反覆,流泽不入。
    侯王有为,动不顺一,为贵得贱,为正得蟨(音jué)。乱挠迷惑,事由己出。百官失中,丧其名实。万民不归,天地是绝。
  
       由此可见,严遵认为:顺其一(道)的本性,按“道法自然”规律行事,宇宙、自然、社会就和谐,相反,若“动不顺一”,违背了道的自然本性,就会破坏宇宙、自然和社会的平衡,而导致不和谐。
  
         庄子认为,破坏宇宙和谐的根本问题是阴阳失调,或阴亢阳虚,或阳亢阴虚,或“阴阳并毗(音pí,伤害),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 “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以伤庶物;诸侯暴乱,擅相攘伐,以残民人;礼乐不节,财用穷匮,人伦不饬,百姓淫乱。天子有司之忧也。”阴阳失调,就会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季寒暑的变化就会受到破坏,进而导致对人生存环境的破坏,伤害到人类的生存。社会的政治如果失衡,就会产生社会的暴乱;人伦道德失衡,社会就会出现无序状态,产生不安定。这不仅是古代当政者担忧的事情,更是今天全世界人类共同遇到的大问题。
  
      总而言之,在老子、道家看来,“道(一)”支配着天地、神灵以及人类社会和人的心灵,即道支配着宇宙,而道内部含有阴阳,阴阳的和谐统一构成宇宙、社会的“一”。“一”就是和谐,统一和和谐。阴阳失衡,“一”的平衡就受到了破坏,自然和社会就会出现灾难,因此,“道法自然”、和谐顺性是宇宙发展的规律。《准南子·汜论训》作了极为深刻的总结:“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也就是《周易·彖辞传》所说的那样:“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 天道自然之规律,各按自己的规律运行,天道就处于和谐的状态,就利于自然万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成长。
  
    二、“冲气以为和”——老子和谐思想的基本特征
  
        不但老子讲和谐,孔子、墨子乃至佛家也讲和谐。孔子和谐思想的基本思路是:“执两用中”、“因时而中”,阴阳互补,刚柔相济,宽猛相济,强调“和为贵”。这种思维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从事物对立的两极中求得一个平衡点、中介点,不“过”也不“不及”。这个中介点不是平均的数学点,而是因时间、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时而中”是儒家和谐思想的基本命题。
  
       墨子学说的核心问题是要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他说:“凡回(往复运动)于天地之间,包(包含)于四海之内,天壤之情,阴阳之和,莫不有也,虽至圣不能更也。”宇宙间运动着的一切事物,莫不存在着矛盾对立的真实性和阴阳两个方面的统一与协调,这是客观存在的,是圣人也改变不了的。墨子强调的是社会的和谐,强调国与国之间、家与家之间的和谐;强调君臣上下之间的和谐,夫妇、父子、兄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从而达到“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还说:“天下和,庶民阜。是以近者安之,远者归之。”这样就能:“一天下之和,总四海之内”的天下和谐的理想局面。为了达到和谐社会的实现,墨子主张“兼爱”、“尚同”、“非攻”等等,但是墨子的和谐思想重点在实践层面,对于和谐的哲学基础、天人关系等方面,探索得不多。墨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和合”的概念,是他对和谐思想发展的最大的贡献。
  
       而《周易》的和合观则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和谐思想,也发展了墨子的和合思想,其基本特征是阴阳互补,刚柔相济,从阴阳的对待、对立和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中达到一种“太和”的和谐状态。这种阴阳互补和刚柔相济的突出表现在:中道和合、交泰和合、消息和合、既济和合和生克和合等五种形态中。中道和合:即阴阳互补,刚柔相济,从阴阳对立中求得中道。“交泰和合”中的“交泰”一词源于泰卦。泰者,亨通也。坤上乾下,阴阳上下交感,故亨通、和合也。它是指两种在性质上不同,甚至可能是对立的事物,如果它们存在于相同的空间或在特定的条件下,会发生交互作用的,这种相互的相交或感通,可以促进事物状态的变化发展。“消息和合”中“消息”一词来自于贲卦和归妹卦彖辞:“君子尚消息盈虚”,“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它讲的是两种发展趋势,是指两种相互联系而又处于不同发展方向的事物所呈现的交互作用的状态。“消”,指事物处于减损的、衰弱的、衰落的、下降的趋势;“息”指事物处于生长的、增加的、发展着的、向上的趋势。这两种不的发展趋势,处于此消彼长,彼长此消的状态,而形成事物的平衡、和谐状态。“既济和合”中的“既济”一词,是一个卦名,此卦的每一爻都当位,即阳爻处阳位,阴爻处阴位,而且各爻位的阴阳都是一一对应的,反映了事物的对应性、相应性以及协调性的特征。它指事物发展的每一过程、每一阶段中,其对立的双方的力量基本上是均衡的、和谐的,因而这样的事物处于发展的最佳时期。“生克和合”中的“生克”一词源于五行的相生相克,“生”是指事物间的相互生存、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克”是指事物间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相互限制等等。“生克和合”是指处在相互联系中的事物之间,因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而处于和谐、平衡状态之中。以上,五种形态的和合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的特征,也是华夏文化为主干的东方哲学的特征。
  
       从方法论上看,以上的和谐思想的结构特征是:以阴阳、矛盾对立的两端(或两极)为其出发点,从中找出阴阳对立的结合点或中介点,以达到“执两用中”的目的。而老子、道家和谐思想的基本特征,其思路与孔子、墨子、《周易》有着明显的不同。认识这种不同和特点,对于深刻认识老子和谐思想有着极重要的认识意义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