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关于天静宫 - 新闻中心 - 道教风俗 - 道教文化 - 道教览观 - 洞天导游 - 功 德 榜 - 老子文化研究会 - 主持简介 - 道教视频 - 亳州市道教协会
 
学会概况
学会动态
学术研究
道教文化
道商文化
讲师团
老子故里考
 
     
 

电话:

0558-7308259


 

学术研究


老子道学的伟大意义和学术价值
来源:   添加时间:2018-3-13   点击:5743
 

(一)形而上和形而下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经》不过五千言,却是中国传统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道字在老子之前很多年就产生了,是个形声字,从辵首声,所指就是道路。以后字义不断抽象和引申,遂有方法、技艺、规律、事理、思想、学说、主张、理论等复杂含义。但不管怎样,在老子以前,道一直被限制在形而下的层面,即便是理论、学说、思想,也都必须用语言文字表述,因此仍然处在形而下的地位(语言文字仍是物态化的东西)。只有到了老子,他首次阐明了宇宙的本原、本体,在空间上是无限的,在时间上是永恒的,而且是超乎感觉经验的,无法用语言概念来表达的,纯粹形而上的,他不知该叫它什么,强名之曰道。可见大道无始无终,无影无形,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而发现大道,功在老子。老子阐明了道的无限性、超越性、自然性和普益性,使道彻底摆脱了感性色彩,上升为最高哲学概念,中国哲学从此成为真正的哲学,具备了独立雄健、傲视全球的理论形态。有人认为,《周易》是我们民族精神文明的金字塔,是我们民族最早智慧的结晶,我不同意。《周易》本质上是一部占卜吉凶祸福的书,难道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就体现在这样一部算命书上?《周易》之书由于得到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重视和推崇,被列为六经之首,极大地提高了它的地位,故一直传承不衰。秦始皇焚书,《周易》因为是占卜之书,和种树、医药之书列为同类,不但没有被烧反而流传广泛。吹捧《周易》,实质上贬低中华民族的智慧。事实上,中华民族在所谓“轴心时代”,有的是自己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伟大的精神导师,这个人就是老子。所谓“轴心时代”,又翻译为“枢纽阶段”。这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概念,他说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世界上几个重要的文明民族,都出现了自己伟大的精神领袖,包括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印度的释迦牟尼,以色列的犹太先知,波斯的琐罗亚斯德,中国的老子、孔子等。这些伟大先知的思想。至今还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其实即便是在轴心时代出现的伟大先知,比较下来,也是中国老子所阐述的本体“道”,最为精练概括。老子的年代,因为老子曾为孔子之师,以老子比孔子大20岁计,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那么老子当生于公元前571年。老子是个老寿星,活得岁数很大,司马迁确信他活了160多岁,还指出有人认为老子活了200多岁。以160岁计,老子约卒于公元前410年左右。如果老子在他40岁时形成了他的本体论思想,即公元前531年,那么他也要比西欧最早形成本体思想的柏拉图早近百年。老子卒时,柏拉图才10余岁。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老子所发现的道,作为最高的形而上者,不但是天地万物即其他一切形而下者的统领,也是比它低一层级的各家各派所谓“道”的统领。其他诸子百家皆声言自己有自己的“道”,即他们的思想、理论、奋斗目标,但都相形见绌;客观上只能服从老子的“道”,用吕思勉先生的话说,老子的道“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专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汉志>抑之儒家之下,非也。”(《先秦学术概论》下编分论第一章《道家》)下面我们就举例说明。

略后于老子,儒家创始人孔子追求的最高真理是“道”。孔子自己极力提倡的“仁”处于道下的隶属位置。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他理想的社会是“天下为公”,是大道实行的大同社会,但迫于当时的形势,只能先实现小康。小康目标也是道,故而他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论语·雍也》),鲁是周公所封之国,礼乐制度最接近西周,故而孔子这样说。他想恢复西周初年的社会秩序,扭转礼崩乐坏的颓势。孔子以学道、弘道、行道为已任,终生奋斗不已,认为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得道,所以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有人说,孔子之道与老子之道并不相同。是的,老子之道是形而上的本体,孔子之道是形而下的器用,形上本体超言绝响,虚隐无名;形下器用仁义先导,礼乐后殿。但是体用一元,有无相生,老孔实不可割剥分论。老子之道以无为体,以有为用,因而无为而无不为,离不开养生全身,爱民治国;孔子之道注重实用,并不离无为道体,故有用有舍,有行有藏,以有为达于无为,以礼乐达于和美。《中庸》认为“道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也”,孔子又曾赞美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这些显然受了老庄“道无所不在”和“无为而无不为”的影响。汉儒董仲舒,是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遵儒术”的关键人物,力主“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汉武帝所采纳,开此后两千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然其学说,以儒家为中心,综合道、法、名、阴阳五行,贯穿神权、君权、父权、夫权,形成封建神学体系。然而在其论述中,却大讲“无为而治”,他说:“故为人主者,以无为为道,不私为宝,立无为之位,而乘备具之官,足不自动而相者导进,口不自言而摈者赞辞,心不自虑而群臣效当,故莫见其为之而功成矣。”(《春秋繁露·离合根》)这真是把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细化到家了。西汉《淮南鸿烈·原道训》,系统阐述道的普适性、超验性、生化性,在道的本体论和宇宙论方面对道学都有弘扬和推进。西汉黄老学派在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受到打击而消沉,但西汉末年的严遵,扬雄,东汉的王充、仲长统,吸收道家崇尚无为自然的思想,为魏晋玄学的出现打下了思想基础。魏晋玄学的早期代表人物何宴、王弼,何宴“援老入儒”,作《道德论》、《无名论》,王弼作《老子注》、《周易注》,提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认为宇宙本体“无”是绝对静止的,而现象“有”是变化运动的,崇尚老庄的“无为而治”,主张名教出于自然。西晋郭象宗庄子,着重从“内圣外王”的角度阐发道的理念与人间现实的关系,正式形成中国哲学的“境界说”。

法家本无哲学,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系大儒荀卿弟子,由儒而转法。正因为法家无哲学,韩非就想从老子那里借光,借道家而为法家打点思想根柢。韩非自己不但认真读了《老子》,还写了两篇解读文章,《解老》和《喻老》,表示法家重道。其《解老》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也就是说,道是宇宙万物的普遍本质,是万理的总体,所以法依于道,是道派生出来的。齐法家管仲学派的著作《管子》,其《内业》说:“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心术》又说:“道在天地之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两句话是道的无限性最彻底的描述,宇宙有多大,道就有多大,元素有多小,道就有多小,道乃无限大和无限小的统一。

兵家和道家的关系尤其紧密。据说毛主席曾经说,《老子》是一部兵书。毛泽东作为伟大的哲学家,当然知道《老子》是一部哲学书,但毛泽东作为伟大的军事家,又睿敏地看到《老子》书中许多处谈到了军事,而且谈得很深刻,所以他才那样说。我们这里只谈兵家们如何吸收老子思想的。事实是他们的军事哲学就是以道为先的,《孙子兵法·计篇》中说到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占第一,所谓道,是指战争中那些无形而深层次的法则,它并不直接参与军事活动,却对战争的胜败起决定作用,例如战争双方的正义与非正义,民心的向与背,军心的齐与散,政治的优与劣,以及战争中敌变我变、诱敌入彀、分割包围、聚而全歼等隐蔽地起作用的规律性。《淮南子·兵略训》说:“兵失道而弱,得道而强;将失道而拙,得道而工;国得道而存,失道而亡。”还有一些言论,并无道字出现,但说得还是老子的道,例如:“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是道家因任自然上善若水之说。又说:“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后人发,先人至”,“善战者致而不致于人。”这就是道家以静制动之说了。

唐朝的大儒韩愈,创立儒家道统说,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轲纳入道统,声言“轲之死,不得其传焉。”潜台词是,接替以上诸人道统的,非他韩愈莫属。宋朝人很多都想挤进这个道统去,但想是一回事,进不进得去又是一回事,直到南宋朱熹,多数人才似乎首肯了他。

宋明理学从北宋到清末,绵延了八百余年,是宋明儒家的哲学思想。其实理学本名道学,北宋张载说:“朝廷以道学政术为二事,此正自古之可忧者。”(《答范巽之书》)南宋朱熹称二程之学为道学;“夫以二先生唱明道学,于孔孟既没千载不传之后,可谓盛矣。”(《程氏遗书后序》)其后元代宰相脱脱主编《宋史》,将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二十余人都列入了《宋史·道学传》,道学之名一直流行。其所以又称为理学,是因为宋儒一反汉儒偏重章句训诂的学风,以探究名理兼谈性命为主,称为义理之学,简称理学。理学的特点就是以义理解经说经,它以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同时吸收佛道二教的理论思维作为补充。理学实际创始人为北宋周敦颐,奠基者是二程(颢、颐)二兄弟,至南宋朱熹始集大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周敦颐提出了世界是由抽象无形的太极派生出来的,一切本于太极,而太极本于无极,包含了道家“有生于无”之意。没有老子的道学,他是想不出这个道理的。二程认为理为宇宙之本原,理就是形而上之道,气是形而下者。朱熹提出,理就是太极,太极生阴阳之气,也就是说气由理所生,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即形而上之道,气即形而下之气,气是化生万物的,如此等等。

以上我们探讨了道的形上性质对形下性质的统领和支配。我们看到道家所阐述的道,实为诸子百家以及中国哲学学派后来发展的纲领,所有的学派无不被道家学派的的道所牢笼,所涵盖,可以说,没有老子阐明的道,他们的学就无法展开和成形,这是不以各派哲学家、思想家个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早在两千多年前,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就在《太史公论六家要旨》中指出:“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历史反复证明了道家学说具有超时空的适用性,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发生论和本体论

哲学有四论:发生论、本体论、价值论、修身论。发生论主要研究宇宙的起源、结构、时间、空间、因果性、永恒性等,本体论则要回答这个世界存在的根据,也就是存在何以为存在,找出存在的原因,是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科学。价值论是关于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哲学学说。修身论是研究人如何通过自我修养达到至善,获得幸福的学说。西方人一般认为,只有基督教神学才能将这四论统一起来,普通的哲学学说不可能将这四论综合起来,形成统一的论述。由于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大多是从国外留学回国的,他们认为中国的传统学术“史优哲劣”,再加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来儒学一直占据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老子开创的道家学派和道家学说至多只能起一点补苴罅漏的作用,未成大气候;又老子其人其书争议颇多,故对其学说不肯给以高度评价。现在看来这都是历史的误会,必须正本清源,还老子和道家学说的应有的学术地位。前面说过,老子其实是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的哲学导师,老子对百家代表人物的指导,并非都是当面点拨,当面点拨的,有,如关尹和杨朱,但多数是以自己的著作影响他们。今天我们必须确立老子就是老聃,《道德经》五千言就是老子的著作,老子是东周王朝史官兼国家档案馆长,晚年见周王朝礼崩乐坏,乃辞官归隐。这些概念明确了,我们才能讨论老子和他的道学。如果仍象我们的前辈学者,众说纷纭,事同射覆,那是无法讨论的。下面我就道家的宇宙发生论和本体论谈点看法。

中国是一个远古神话传说很少而且不成体系的国家。这个世界怎么来的?正如茅盾先生指出的,两汉以前的古籍中没有一处谈到关于天地创造的神话。中国关于天地开辟的神话始见于三国时代吴国徐整写的两部书,一为《三五历记》,一为《五运历年记》,将这两书中的两段文字合起来,方能成为较完整的盘古开辟天地的神话,大意是说:

天地原本是一团混沌,象个鸡蛋,混沌之中生出个盘古来,盘古在鸡蛋状混沌中生活了一万八千年,混沌发生变化,阳清的上升为天,阴浊的下沉为地,分出了天地,天越来越高,地越来越厚,盘古也越来越高大。一万八千年时,盘古死了,他呼出的气变成了风云,声音变成了雷霆,左眼变为太阳,右眼变为月亮,四肢五体变成了四极五岳,血液成为江河,筋脉成为地理,肌肉成为田土,头发胡须成了星辰,皮毛化为草木,齿骨变为金玉,精髓成为珠石,汗流化为雨泽,身上的各种虫类,因风所感,化为黎民。

这则神话似乎回答了一些问题,但还不完全,难免使人发生疑问,例如再问一句:那混沌如鸡子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并未回答。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思考,既会是形象思维,也会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答案是感性的,逻辑思维的答案则是理性的。原始初民中肯定会有混沌之前原来是空无一物这种想法的。既空无一物,为什么能形成一团鸡子样的混沌状态?答案是,那个空无之中有生成混沌的精质和条件。到了老子,他把这个思考继续下去,认为那个精质是生成宇宙万物的原因,他给起了一个“道”的名称。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四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这些就是老子描述宇宙发生过程的文字,精要而明确。无极的道是本无一物的,在虚寂恍惚中生出个混沌来,混沌就是“一”,就是最初的宇宙,混沌的“一”又分化出阴阳天地来,这就是“二”,天地阴阳又交感氤氲而生出和气来,这就是“三”,和气聚散升降,弥漫天地之间,化为品类繁多的万物,这就是“三生万物”。这就是道的发生论,宇宙的生成过程。“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说道具有绵绵不绝的创生能力,现有的一切品物都是由它生出来的,那么机器人,大数据、比特币是这样,连朱日和大阅兵也是道的产物,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概莫能外。“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表明道是万物之根,先是无,但无不是零,是一种生机潜伏的状态,包含有形世界的因子,故无能生有。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中坚人物,郭沫若先生考证,庄子不是关尹、杨朱、列子的弟子,倒有可能是儒家八派中颜回派的后学,后来弃儒入道,成了道家思想家,继承老子学术,真正的道家思想,如果没有庄周出现,很可能就要衰落。传承老子道学,首要就须弘扬老子发现的“道”。宇宙万物只是一些迹相,而演化这些迹相的是一个超越感官、不为时空所范围的本体,这个本体叫做“道”。庄子认为,道体是无限的东西,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蝼蚁里有它,稊稗里有它,瓦甓里面有它,屎尿里面有它,要说有神吧,神是从它生出来的,要说有鬼吧,鬼是从它生出来的,它生出天地,生出帝王,生出一切的理念。它自己又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呢?它是自己把自己生出来的。庄子进一步说:“夫道,有情有信,无象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帝,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有了这样一种道,庄子认为自己只能向道学习,拜它为师,这就是所谓大宗师,由于自己也是道生出来,所以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家的宇宙发生论,扩展而为整个中国的宇宙发生论,各家各派谈宇宙,无不以此为圭臬。宋明理学家反对老子,朱熹甚至说“老子心最毒,”就因为老子以道为基础的学说和孔子以仁为基础的儒学区别甚大,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的运行变化都是道的作用,是没有也不需要感情的,孔子儒学认为“仁者爱人”,“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实行孔子之道,都必须以感情为本。但宋明理学说宇宙发生,抄袭老子是不争的事实,他们说的无极就是道,为道的混然状态。

宇宙发生论在上古是哲学或宗教问题,到了近代,日益变为自然科学问题,称为宇宙论。但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哲学不可能不过问宇宙的生成和发展。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宇宙论认为宇宙生成于不曾分化组合的基本粒子状态,而基本粒子又是变化莫测、难以名状的东西,但它包含着成为有形宇宙的基因和动力,很多科学家认为这只能用中国老子的道来表述。英国宇宙学家霍金提出“宇宙自足”论,这个理论被表述为“宇宙创生于无”的命题。可见老子的宇宙发生论研究大方向是正确的,经得起科学发展的考验。

道的本体论回答世界存在的根据,老子认为这个根据就在于“道”。老子认为道生育了万物,但万物生存的动力仍然是道。道使万物生生不息,即老子所说“动而愈出”,这种永不停息的动能便是道,它超乎形象,但又内在实有,不断向万物提供生命的能量,但没有意志性和主宰性,“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老子书又名《道德经》,所谓德就是得,指万物从道所得的方式、特性和功能。老子说“万物得一以生”,庄子说“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欤?”万物之生命系于道,得道则生,失道则死。道又是宇宙万有贯通和联系的桥梁,《庄子·渔夫》说“道者万物之所由也”,《扬子·法言》认为,道的含义中就有一个义项是通,“无不通也”。道之所以无所不通,就因为它不是某个具体的物,非物则无窒碍,无滞碍才能联通,所以它才是群物之本。任何一个有限事物,都不能成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只有超越有限性的道,才能包容万有成为天地万物的根本。《庄子·齐物论》说得好:草棍和堂柱,癞头人和西施,各种奇形怪状,道都能把它们贯通在一起。(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中国传统哲学称现象世界为迹或然,现象世界之后的本质则称为“所以迹”“所以然”,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支配着现象世界的变化和运动,这本质和规律便是道,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地存在着。老子所说“道者万物之奥”,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就是指本质和规律对现象的支配。不过老子认为“反者道之道,弱者道之用,”却是有局恨性。本质与现象经常相反的看法,并非普遍性,老子生活在那个礼崩乐坏、坏得不能再坏的时代,他看到的事物本质和现象多数不一致,故而如此说。他主张“以正治国”,就是想让统治者把社会公平正义体现在政策法令中。其实本质和现象是能够统一的,特别是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社会需要正能量,正向作用。总之,道的本体性表现为一与多的统一,正如朱熹所言:“至诚无息者,道之体也,万殊之所以一本也;万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论语集注》)他正确地阐述了一与多、体与用的统一,正是吸纳了老子思想的缘故。


(柴文梅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