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网站公告:
中华道历4721年  


电话:

0558-7308259


本网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网新闻
道教现状与发展访谈录 ——访安徽省道协副会长兼秘书长、涡阳天静宫住持李福道长实录
来源:中国网道家文化    添加时间:2020-6-24   点击:5555
 

编者按:涡阳天静宫,俗称老子庙,又名中太清宫。是中国先秦伟大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鼻祖老子的诞生地、道教之祖庭。其座落在安徽省涡阳县城北。从1999年恢复了每年一度的纪念老子诞辰传统庙会。本人由于报道该庙会的工作机会,有缘与涡阳天静宫住持、现任安徽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福道长相识。今年由于疫情原因,不能成行安徽采访,只能约稿李道长对“道教现状与发展”进行个人访谈。

中国网:请问李道长,你是怎样走入道门的?

李道长:受荆楚文化和道教故事的影响,我少时即仰慕道士生涯。八十年代末,我怀着对道教崇拜的虔诚之心走进武汉长春观,从此皈依大道。在那个年代出家的道士心灵都比较单纯,恪守信仰,恬淡清静,正信正行。初入道门,我主要是静心修持与学习,每天念经悟道,学琴布棋,读书习文,修炼道教内丹,习练道教武术。光阴荏苒,时光飞逝,但道学也与日俱进,慢慢感悟出道的玄深与博大,道门生活也从虚无、枯燥默化为充实、逍遥。但自1995年担任涡阳天静宫住持始,出世与入世法兼顾,就少了几分清静。

中国网:我们有一种感觉,那就是佛教寺庙、基督教堂比较多,而道教宫观似乎少些。是什么原因造成道教不是那么受到热捧呢?

李道长:是的。近年来,人们常见佛教寺庙香客盈门,座座大佛竞相比高;基督教堂遍布城乡,赞美诗歌四处飘荡,而道教宫观为数稀少,似乎显得冷寂落寞。据此,有些人即认为道教不为当今社会所热捧,甚至有道教走向没落之看法。

每个人的信仰不同是很正常的。宗教是一种信仰,各个宗教间虽也有不少相通之处,但又各有特点。佛教有因果报应之念,基督教有忍辱负重之想,而道教有“道法自然”、“上善若水”之境界,富有深邃的人文哲理思想,治世经国理念,是虚与实的有机融合,而非梦与幻的虚无缥缈。

也许是出于我对道教的执着,我认为没有哪个宗教像道教这样把人生追求与现实社会结合的那么完美,没有哪个宗教的经典像道祖老子《道德经》那样博大、宽厚、深奥。既是道教经典,又是治国、齐家、修身的哲学鸿著,让人类受益无穷。

殊不知只有道教是中华民族本土宗教,汇聚着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智慧和期望,它的教理教义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道祖老子更是为世界贤达所尊崇,引无数智者所膜拜。道教“道法自然”的教理教义贯古通今,博大精深,已为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所赞同,并为当今高科技带来的环境污染、霸权欺凌等各种社会痼疾找到医治良方,这是道祖为道教、为人类留下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

所以信奉道教不是简单地拜拜神、打打坐,而是要用心诵经,深思感悟,言行合一,方能有所修为。这也是让不少人高山仰止而又望而却步的一个原因。

道教理论虽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改革、创新,但这种改革、创新无不是历代高道大德参经悟道、正信正行的结果,无不是对道教教义与现实结合的成就,决不是对道教经典的变异和曲解。在现代社会中,有些道士、学者为经济利益所驱使,往往为繁杂的思维方式所困扰,对道教教义产生疑虑,曲意逢迎一些社会不良思潮,动摇了正信正行的道教根基。作为虔诚的道教信徒必须坚定信仰,持戒奉守,要信仰自信、文化自信!

我觉得道教之所以宫观比较稀少、门庭少些喧闹,不能简单归咎于人们对道教的认知和冷热,而要历史地看问题,用社会的、发展的眼光去理性对待。其实,从鲁迅先生所说“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我们就应该对道教充满信仰自信、文化自信,对道教的现状与发展作更多的现实性的思考。

中国网:您认为道教相对其他宗教发展缓慢的原因归纳起来有哪些?

李道长:道教发展缓慢的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

其一,中国近现代发生了多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尤其是“1966年——1976年”运动,对现在政府认可的五大宗教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沉重打击。而佛、伊、天、基都是外来宗教,它们的根基不在中国,就如一颗大树,它们在中国只是伸出的枝叶。当改革开放落实宗教政策后,这些舶来宗教的枝叶一方面受到向世界首次开放带来的“暖风”拂煦,外在根基也在有意无意间源源不断地进行“营养”输送、文化渗透,他们犹如枯木逢春,一夜复苏,很快枝繁叶茂。而道教的根基在中华大地,犹为我们自己所熟知。

其二,神仙信仰也是道教的基本信仰,终极目的是得道成仙。道教的神仙众多,祖师也多,各地都在打祖师牌,这样就分散了祖师的影响力。道教既是多神教,也是一神教,都应主供一位让海内外道教信众敬仰的道祖神仙——太上老君。道教界不应分化神仙力量,而应凝聚神仙力量,合力打造一个让海内外的道教徒为之向往的道教圣地,合力举办盛大隆重的朝圣大典。把朝圣作为信仰、修炼的一个重要方式,提升道教的凝聚力,让海外的道教徒心神如一,心归一处。道教终极目的是得道成仙,而道门中人向着这个目标大起尘劳,潜修苦修,然修道者不计其数,得道者凤毛麟角!有的道徒感觉自己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与心血,但今生今世都难以成仙,因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而踟蹰不前。但我坚信你付出了,就必有收获,虽说难以实现终极目的,但也可以长生久视。得道成仙不是想的,是修的,不是为神而修,而是修而为神,是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自然结果。

其三、道教经典众多且深奥难懂。道教文化博大精深,经典深奥难懂,大部分经典仍是原生态,都没解经译为白话,因此道教的教理教义、经典中表达的意思,所阐明的思想难以流传普及,优秀的道教文化鲜为众人所知。如道教的主要经典《道德经》,存世流传版本众多,注释者也甚多,但经文断句与注释都没一个标本,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许多信众感到不是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所能企及,往往处于观望状态。《道德经》精深玄奥,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精神,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有跨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且远播海外,是被译成外文版本和语种最多的中国典籍而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

当务之急,道教界要整合教内教外的一切力量,打造学术研究平台,开展解经工作,让深奥的道教经典变的言简义丰,让玄之又玄的道教文化大白于天下。

中国网:你是怎样理解道教“无为”、“自然”主张的?

李道长:“无为“之意本是不妄为、不枉为”;自然“是遵循天道规律,自然而然。但“无为“、”自然“常常被不明就里的人,甚至有些道门中人曲解了他的原意,简单地、错误地理解“无为“、“自然“为一种消极思想,认为“无为“、“自然“即无所作为,放任自流,是以自己为核心的修持。

道教文化在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道教文化积淀丰满璀璨,文化底蕴浓郁深厚,“无为“、“自然“学说更是深入人心,倍受世人关注和推崇,也为国际社会维护环境、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方法。近百年来,全球道教界、学术界、科技界对道教的研究、利用都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力度不够,办法不多,有的处于单打独斗,各自为阵态势,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合力,还没有产生预期的效益。作为中国土生土长,蕴含着伦理道德、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和谐思想的道教,无疑是近水楼台,驾轻就熟。践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正是道教追求向往的太平盛世,苦苦寻求的神仙境界,和谐社会的诗情画意。道教神仙境界中的生命体与生命体,生命个体与生命群体的和谐相处,生命体与生存环境的和谐相生境界不就是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吗?为了这个美好理想,在沧海桑田的道教发展进程中,道门中人一直为之努力拼搏,并在现实生活中真践实履。《道德经》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谐从来就是道教的主体思想。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曾经是构建和谐社会前驱的道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大潮中,如何与社会各相关力量同声相求,交响共振!如何言传身教,弘道扬德,倡导道教之真精神。因势利导,使人们的社会追求、思想境界得以升华,让人人都有一个和谐的心态,有一种宽容精神,有一种奉献精神。让人们都能全心全意投入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蓝图中来,秉持践行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一体的天下大同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体,我觉得道教大有所为。

中国网:李道长,您把道教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对人们很有启发。那您认为道教怎样才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发挥他应有的积极作用呢?

李道长:对这个问题,我认为应从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全面传承道教传统文化;二是弘道扬德,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的奉献。

一、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全面传承道教传统文化。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道教以其鲜明的民族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对我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哲学科学、社会历史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不断加强道教界自身建设,将道教文化精髓、道教之真精神全面继承和发扬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更多问题、更多挑战,道教界务必在加强自身建设上真正重视,切实践行。第一、加强道教人才建设。道教以“道”为“教”的教导传播,归根到底靠的还是人。道教界也深知“道由人显,非道弘人”的深意。道教界如果没有一批批品学兼优、上善若水、虚怀若谷的至诚向道之士,如果没有一批批的有道之士把道教文化的精髓、道教的真精神通过各种方式显示出来、传播出去,无论我们自认为道教历史多悠久,如何博大精深,还是多么玄之又玄,在民众眼里只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不接地气。那么,道教的社会功能只能永远停留在过去,道教对自然的珍视,对生命的讴歌,对人类社会的拳拳之心都只能束之高搁。甚至对一些民众来说,即便是我们先辈心血铸造的瑰宝,即便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道教也只能是昨日黄花,鲜为人知了。改革开放以来,道教界虽然涌现出了一批批道深德厚的信徒,但整体上看,远远不能满足道教的发展要求,道教人才匮乏的状况至今仍未能得到根本的解决。这不仅不利于道教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有碍于道教自身的发展。众所周知,道士的讲经、布道需要对道教经典的深刻理解,需要能通俗易懂的讲经释道,这些都维系于道教徒自身的文化水平及道教素养。从某种意义而言,道教的走向、命运、前途如何都取决于当前和今后对道教人才的培养。道教的人才培养一般都是从地方宫观培养选拔。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受计划生育政策、经济浪潮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人们生育观念、生存方式、生活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能够在道观出家修道过宗教生活的善男信女越来越少。诚然有许多善男信女有着虔诚的道教信仰,而众多是独生子女的父母不让出家修道的格局早已形成,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希望自己的子女早日成家立业,延绵香火是中国人固有的传统,但道教全真派无疑难以满足这一要求,不能与现代社会状况相适应。再者,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文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但仍受到一些人的歧视和误解。因而道徒生源问题也深深的困扰着地方宫观。地方道观的生源有限,又何谈人才的选用、培养呢?

近几年围绕着道徒生源与人才培养问题,大家都在思考破解的方法。但因为有一把难以启封的“婚姻”之锁,牢牢锁住了全真教的道门,使得很多宫观都在变与不变之间无奈徘徊。面对现实,道教全真派的发展状况受到更为严重的制约。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我国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今的年青人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到道教全真派出家的更是寥寥无几。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全真派的入门、修持制度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与完善,这样才有利于全真派的健康、有序、持续发展。婚姻状况仅是个人生活方式的不同,道法自然也是道教的教义。而道门中人言传的全真派道士独身的教规依据《重阳立教十五论》里并无此说!道教是以信仰老子之“道”为核心的宗教,道的本源就是自然。由于道的作用,宇宙万物都顺从自然的品性去发展,而作为人类,特别是崇尚自然的道教又岂能有悖自然而行呢?我觉得只要对“道”的信仰不变,信仰纯正,正信正行,正己化人,遵规守戒、持身端正,遵守社会公德,就不负道祖教诲,不辱道士之名。适者生存乃自然法则,假如说道教徒的生源都无法解决,又何谈道教的继承和发展?事实上,从东晋南北朝时期寇谦之的天师道、金元时期王重阳、丘处机的全真道都在变化改革中求发展,使得信士与日俱增,并推动道教走向兴盛。道教人才培养、选用迫在眉睫的是道徒生源问题,若道观内道教徒的生源有保障,道教人才的培养、选用就众里挑一,迎刃而解了。

第二、加强道教文化建设。道教经典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道教界要认真研究、深入发掘道教文化,不断提高道教的文化品位,使信仰层次和精神境界不断升华。师法自然的道教更应与时俱进,适合时代的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将道教教理教义作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阐释,将道教的主要经典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阐发出来,寓教于乐,让更多的人理解、接受、应用。同时要激励信士、学者们广泛参与到道教文化的发掘整理中,虚心听取他们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支持和满足民众信仰的实用心理。除挖掘和整理一些传统的文化外,道教还应开拓创新,生化出更多的精神产品,吸引众多的信仰者迈入这神圣的心灵殿堂。如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长寿理念不断增强。而养生正是道教恒久弥远的课题之一,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等无不是道教养生术的精髓。但我们还缺乏战略眼光和长远谋划,没有发挥道教养生健体、造福人类的独特优势。以致有些无良商家打着道教养生的招牌经营着声色场所,实在是对道教养生文化的亵渎与误导。道教界应重新发掘、梳理、审视道教养生的优势资源,找准发展道教养生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广泛地宣传道教养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道教,受益道教,走进道教。

第三、加强信仰建树。信仰是人类的灵魂。道教的基本信仰是神仙信仰,核心信仰是“道”。道教徒在加强自己信仰建树的同时,也要加强民众的信仰。民众的信仰对于道教的诉求一般是建立在实用基础之上的,是针对具体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而来的。道教传统的一些信仰行为,如:烧香拜神,超度亡灵、祈祥道场等等,这些生活中的自然记忆似乎能影响人们的生活,但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这些信仰行为需要升华,赋予新的内涵。信仰某一宗教的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信仰让这一宗教能给自己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为自己释厄解困、求得福报。如道教中的神仙信仰,有些人望而却步,认为这个阶梯太高,有的信士认为自己付出了毕生的精力都难以得道成仙,对他们来说,那便是镜中花、水中月。在这种意义上说,我们应当引导信众,让大家感悟道教生命哲学的玄真。其实,得道成仙的根本是心灵的寄托,灵魂的升华,精神的永生。你在参经悟道,正信正行,苦己利人中,已经求得宁静、安详、舒畅,不知不觉中已迈入得道成仙的愉悦之路。《老子想尔注》明确地说过:“生,道之别体也。”所以,道教追求生命质量并不是单纯地追求长生不死,而是要在追求“道”的生命本体的过程中,实现人的长生不死的觉悟。在践行中均能受其福泽,增添许多生活智慧、生活情趣,更能满足人们”延年益寿”的健康长寿期望。

第四、加强道风建设。《道德经》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修道之人,修于内而惠于外。良好的道风是道教宫观和道士的外在形象、外在风貌。一个人内在的道德操守与文化涵养,都可以通过自我的言行、仪表、气度外在形式体现出来。一个宫观的环境、管理、服务等等可以通过宫观的场容、风貌、气象表露无遗。宫观是道教对外宣传的一个平台、一个窗口。道士是平台上的形象代言人,是信众们的心灯。若我们的形象代言人道风不佳,就会淡化人们对道教的感情,挫伤人们对向往道教的积极性。假如信众的心灯逐渐失去应有的光芒,那么人们会在迷茫中失去道教信仰。因此道教的道风建设极为重要,只有树立良好的道风,修于內而形于外,才能树立道教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形象,道教的传播才会被大众所接受,道教的传承才能延绵不绝。如果我们道教信徒信仰淡漠、贪图享乐、追名逐利,这些不仅违背了道教的根本宗旨,也损害了道教的圣洁形象,败坏了道教的声誉和道教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我们各道协、各宫观都要本着“尊道贵德”、“荣辱与共”的精神,秉持正信正行,勇于面对现实、增强忧患意识,坚决遏制有损于道教行为的不良言行,着力提高广大道教徒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严选道教徒生源、严整道风、严肃规绳、严谨修持、严格管理。自尊、自爱、自省、自律、自信,克服社会上世俗的负面影响,增强教内的凝聚力,树立和维护道教善良、正义、神圣的形象,增强社会对道教的认同和信仰。

第五、创新发展道教戒律。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教有戒律,这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无法国不安宁,无规家不兴盛,无戒律则教不持久。纵观道教漫长的发展历程,道教兴衰起伏无不与道教戒律是否与时俱进、严谨坚守密切相关,无不与道教戒律能否兴利除弊、改革创新紧密相连。

道教戒律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因派别不同而繁多不齐,各有特点。当前,道教在国家宗教政策的指引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历史的教训要时刻牢记,决不能重蹈“恃宠而骄”、戒律松弛、因循守旧的覆辙。

道教戒律是道教徒正信正行、防非止恶,须严格遵守的行为规范及生活准则。根植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的道教,以汇聚着东方文明的智慧和思想大成的老子《道德经》为经典,自创立之始,就有着严格的行为定规,这些行为定规无疑是道教自然的“戒律”。这些行为定规初始并未冠以“戒律”之名,却处处蕴含在道祖老子《道德经》里。道教是以“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上善若水”、“戒贪欲”、“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等经典警句作为修持守则,才赢得帝王将相把《道德经》作为治国理政、教化万民的信条和芸芸众生尊崇和信赖的宗教信仰,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人类的文明和健康作出了自己积极的贡献。

道教戒律在道教发展进步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道教信徒有着普遍的约束力。然而道教因门派不同,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戒律体系,都名曰道教而实为相对独立,这为同根同源的不同门派的道教带来相互生疏之感,也对道教的社会认知产生许多不利影响。较为统一的道教戒律能够凝聚道教的向心力,有利于对道教信徒的统一管理,提升道教的社会形象。

道教虽统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派系,但各有各的修持方法,各有各的清规戒律。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应当尽早摒弃门户之别,在共同核心信仰的统领下形成较为统一的道教戒律。

教职人员是信众的心灯,为人师表,要自觉觉人。对于戒律要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如影随行,做到自省、自重、自律。要不断升华自我,把戒律作为纯洁心灵精神的手段。精严戒律,以戒为师,纯正教风是每一个道教人士的职责所在。我们道教中人只有持戒奉守,勤修不怠,以身示范,正己度人,才能不负时代的恩遇,把道教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再造道教新的辉煌。

第六、加强道教的对外宣传。在中华沃土中孕育出来的道教,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影响到中国和国际社会的方方面面。遗憾的是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在当今社会,在自己生长的土地上其影响力却有逊于其他兄弟宗教。相比之下,信众对道教的认识程度也不够深,皈依道教的人也远远不及其他兄弟宗教之多。道教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在当今国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交融而又碰撞、协作而又分歧的复杂环境下,道教的教理教义无疑是一副良药,正是英雄用武时。“道”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他根植于中华,造福于人类。我们应因势利导,要将道教的经典,道教的教理教义通过各种形式对外宣传。用苏东坡一句诗来概括其原因便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对知识的吸收,是通过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产生感性认识,进而作出理性判断,决定自己的信仰。对道教的认识,不外乎是以下几种途径:一部分是从展示道教的窗口即道教宫观上直观认识;一部分是通过在节庆、祭祀等活动中传达和暗示出来的一些观念和知识,潜移默化的渗入人的心灵;一部分是通过一些通俗的文化活动,如文学作品、艺术表演、音频视频等媒体的传播获得,如此等等,人们通过这些不同途径吸收精神营养,增长文化知识,作出是非判断,建立起自己的社会思想、人生志趣和精神寄托宗教信仰。人们就是这样一代一代的相互影响、教育传承才保证了宗教信仰的延续性。

道教既然以“道”为“教”,悟道、体道、布道之人就要面向众生,以积极的态度传扬“道“的教理教义、教规戒律,引导众生信道尊道,入道修道,让”道“广泛传播,惠及众生。然而我们在传扬方面做的是远远不够的。道教的传扬任重而道远,要改变传统传道观念,调整自己的角色与心态,既要出世,追求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修行而达到高深的境界。同时也应积极入世,宣传道教教理教义、道教法术等,融入社会,引人入道,教化众生,救世济人,承担起社会责任。综上所述,民众对道教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典的传播,道教要全面开展解经释道活动,将各种经典以通俗易懂的形式简单扼要地表述出来,传扬出去,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适合不同层次的人的需要。此外,道教要走出“闭门造车”的圈子,把丰盛的道教文化大餐与芸芸众生共同分享,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平台,借助网络、电视等媒体正确引导大家识“道”、悟“道”、知“道”。让大家都能明白“道”就在我们生活中,我们生活在“道”中,“道“主宰着人类万物的生生之机,人类万物唯道独尊。

二、弘道扬德,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的奉献。道教把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其重要教旨。其思想、精髓,道德伦理观念中,蕴藏着许多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分相近的内容。道教界为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潜心发掘和弘扬道教经典中对构建社会和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维方法和有益途径,并利用道教对信众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发挥好道教教化众生,奉献社会的积极作用。作为道教中人,必须率先垂范,弘道扬德、言传身教,树立服务意识,把道教的和谐思想,修道体验传播出去,使之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人与人的和谐,要传扬道教的道德观念,齐同慈爱,担负起社会责任,倡导道教的慈悲情怀,奉劝世人尊老爱幼,行善积德,济世利人。我们教门中人应言传身教,如法如仪,完善自我,苦己利人,乐于奉献,实现有道之士的真正价值,弘扬道教之真精神。

道教主张“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因而道教徒要以“上善若水”的品格,解衣推食,扶危济贫,施诊送药、修桥补路等实际行动开展慈善事业,彰显道教的社会担当、慈爱之心。虽然宫观和道教徒生活大多还很清贫,生存来自十方捐助,但道教是信众的心灯,也倍受世人的关注,我们应诚心关注弱势群体,扶危济贫,在赈灾济贫、捐资助学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为信众树立榜样。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道教传统的一些社会影响力逐渐衰微,广大道教信众对道教社会功能创新意识的期待越来越强烈。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曾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步,产生重大影响,作出重大贡献,但我们决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而应努力探索为人类服务的新路子。在充实完善传统社会功能的同时,创新社会服务功能,以道教教理教义教化众生,化道教修炼成果为实体服务,将道教文化具体化、产业化。诸如将道教养生、道教饮食、道教医学等形成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服务产业,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内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人的实用心理。将道教更好的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道教“道法自然”理论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大力弘扬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等“天人合一”同构互感,人与自然息息相连的思想。让人们充分意识到爱护自然就是爱护自己的身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生命赖以生存的大自然。

新时代,新气象。让我们团结一心,弘道扬德,秉持天下大同理念,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做出应有的奉献。


作者: 李福 |责任编辑: 曹洋

地址:安徽省涡阳县涡北街道天静宫 宗教场所登记证号:宗场证字(皖)SGII001号 备案号:皖ICP备16002350号-1 服务电话:0558-7308259 技术支持:企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