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网站公告:
中华道历4721年  


电话:

0558-7308259


组织与派别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道教览观 > 组织与派别
道教中影响最大的派别:正一道和全真教
来源:   添加时间:2016-1-22   点击:12481
 
道教几乎自其形成之初便教派林立,而在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正一道与全真教两派。正一道的特点在于它是东汉而来初创道教派系的直接继承者。他们延续张氏血脉,使道教的传统后继有人。而全真教虽然始创于南宋时期,在道教派系中属后生小子,然以其强盛的适应能力与对理论创新的投入而获得朝廷的支持,成为道教界不容轻忽的后起之秀。在我国封建社会近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它始终与正一道双峰对峙,获得在道教派别群体中的领导地位。
正一道的形成 正一道是在天师道、龙虎宗长期发展的基础上,以龙虎宗为中心,集合各符箓道派组成的一个符箓大派,于元代后期形成后,一直流传至今。
  汉末由蜀张陵创建的正一盟威道,在三国时被曹操分化,其中一支进入现江西贵溪的龙虎山,形成天师派,又称龙虎宗。首入龙虎山者究竟是张家的哪一代子孙?据《汉天师世家》第2卷载,为张鲁之第三子张盛。他因拒绝在曹魏任官,故来到此地传道。然后人认为《汉天师世家》其实成书年代较晚,对早期历史的记载有含混不清之处。故所说不一定可靠。也可能此派实始于唐代。
  此派奉《正一经》为主要经典,以符水治病、祈福禳灾为职事,后来又吸收其他教派之雷法和内丹术。这些活动虽事烦糜费,却由以其实用性得到朝廷执政者的欢迎和民间的信奉。唐宋时期,它被与茅山、阁皂二宗道派并称“三山符箓”,但因其拥有张陵后裔之正统地位,始终在道教中具有不败之威信。宋理宗敕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龙虎山、茅山、阁皂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事,因此确定其道派之首地位。在较长一段历史中,此派除于其祖山龙虎山道教空前繁盛外,支派玄教的发展规模亦为突出,至宫观遍布于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等省区及燕京一带。
  元代、蒙古贵族以武力入主中原后,需要宗教作为强权治政方式的补充。他们除采纳佛教教理之外,在道教方面,早期大力扶植全真道,进据江南后,深感此宗社会影响之强大,重点便转向扶植张陵后嗣主领的龙虎宗,而对全真道采取适当限制的政策。从至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召见张陵第三十六代孙张宗演起,直到元末第四十一代张正言止,此教派中人,代代被封为天师、真人、或大真人。并受命掌领江南道教。其教派中弟子,则往往担任各地区路、州、县的道教官职。
  同时在朝廷促使下,各符录派相互汇融,合为正一派。此后,龙虎山历代大师成为江南诸符箓派共同的首领,龙虎宗也就成为各符箓派的核心,各符箓派集合到龙虎宗周围,组成正一道大派。而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封张陵第三十八代孙张与材为“正一教主”,则为“正一道”之称正式被官方承认之标志。而各符箓派在思想,组织上的交参融合也因此而渐趋成熟。
正一道的特点
第一,以张道陵后嗣为首领。自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于大德八年作"正一教主"后,后继的历代天师皆袭此职。明清时,天师封号虽被取消,正一教主之名也非皇帝敕封,但在其教内仍把张陵子孙视为当然的首领。
第二,在组织上,由原有的新旧各符箓派组合而成。包括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太一道,净明道,以及神霄,清微、东华、天心诸小派。其组织比较松散,组成大派后,原有的小派或因承传乏人而彻底融入大宗,有的则只以天师为大宗主,各自的小宗承传如旧。如龙虎宗、净明道、清微派等,直至清代,仍各自承传不绝。
第三,以《正一经》为共同奉持的主要经典,主要法术是画符念咒、为人驱鬼降妖、祈福禳灾。
第四,道士可以不住宫观,可以娶妻生子,被称为"火居道士"。其宫观规模较全真道为小,戒律也不很严格。
明清两代正一道的贵荣与衰弱
  入明以后,朝廷对宗教加强了管理与约束,道教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在明代前中期,由于诸帝都不同程度尊崇道教,特别是崇奉其中的正一道,张陵后嗣继续被尊宠,故正一道在其时仍能获得一定程度上发展。明成祖即位初年,曾敕令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重编《道藏》。经正一道几代人的努力。终于正统九年(1444)始行刊版,命名《正统道藏》。此书为现今所存唯一一部《道藏》,为保存道教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
  正一派在清代日渐贬降。满清贵族素无道教信仰,入关前即尊封藏传佛教格鲁派,入关后重在利用理学治世,对道教虽大体沿明制进行管理、保护,但不如明代之重视利用。清朝皇帝无一崇道如明诸帝者,大清律例严禁巫师道士跳神驱鬼逐邪以惑民心,限制了正一道的主要宗教活动。正一诸派至清代教派虽存,而其学说、行持已多互相融合,故与全真相比已彼此区别不大。
  近代道教继续衰微,1948年,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随国民党赴台湾,开始了正一道天师府一系在台湾的传承历史。
  建国以后的教派发展 建国以后,正一派有所恢复与发展,其主要所在地有江西龙虎山、江苏茅山与湖北武当山,以及上海、苏州等地。其中龙虎山为正一派祖庭,曾在1991年以后,多次为国内外道徒举行授箓传度醮仪。茅山、上海等地都建有道院,刊行相关杂志,以促进道教文化的发展。武当山于1991年成立“道教中医药开发研究所”及“道教中医药研究会”,继承道教采药行医的传统。他们与港、台、新加坡等地道教学者有着广泛的联系。
  此教派还拥有一定数量的散居道士。他们多以经忏活动为谋生手段,平时无一定的宗教活动场所,不加入固定的宗教组织。
全真道的创立 公元十二世纪中叶,在我华北地区出现了三大新道教教派,它们分别是全真派、太一派与大道派。这些教派之所以在金代初年产生于中国北方,是由于金王朝实行民族和阶级压迫政策,使得一批北方汉族士人对前途失望,于是走进道家与道教领域,试图通过宗教信仰摆脱现实中的痛苦,从而使一批新道教教派应运而生。与差不多其他两教派相比,全真教的组织发展速度最快,其规模也相对更为宏大。
  全真道的创始人是王喆(1113-1170),字知明,号重阳,陕西咸阳人。他出身富裕,能文习武。他曾经过两三年的苦口化度,先后收了马珏、谭处端、丘处机、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个弟子。此七人后被尊称为“北七真”,成为全真道的骨干。又先后在文登宁海、福山、登州、莱州等地建立起五个教会组织,作为传道据点。七大弟子修道传教于关中及河北河南山东一带,以清节苦行而惊世骇俗,开始引起社会的重视。
全真道教义及其阐扬 其基本教义根据《道德经》和儒家经典制定。主张无心忘言,柔弱清净及正心诚意、少思寡欲。此道派不重道教实践中的符箓和外丹方法,而以“三教圆融”和“三教平等”为号召,以修炼心性为主要内容,以淡泊刻苦、救难济人为行为准则。全真道的教规为:静心以修性,养身以修命,出家以依道,苦行以入圣,积善以成德。这为全真道的性命双修、功行双全的炼养功夫奠定了基础。关于此派教义的论述,可参看王重阳的《立教十五论》。
  全真道中也有修习内丹术者,自称得自唐代钟离权、吕洞宾。他们在道教内丹学基础上融摄禅宗,兼摄儒学,形成自身特色。后人为将其与南方丹家张伯端等人相区别,将他们称为金丹北派。
  全真道之所以能在北方迅速崛起,原因或在于王喆与七大弟子都是有文化基础的士子,他们能著书立说、阐扬教义,同时又能轻财仪义、济人之急,故能感动民众,使得入教者渐多。由于全真道已形成一种不可忽视的精神力量和社会势力,并且又是不以政治为直接目的的宗教教派,因此受到金朝统治者的支持,使其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丘处机与全真道的发展 全真道兴于金,而盛于元。自王喆死后,由马钰掌教,其后谭处端、丘处机等由分别继任。他们以关陕和山东半岛为重点地区进行活动,亦形成过若干道内教派,这使全真道呈现繁荣景象。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丘处机对这一教派所作出的贡献。
  丘处机(1148-1227),字通密,号长春,登州栖霞人。金南迁后,全真道在社会上已成为一支强大的宗教势力,成为蒙古、金、南宋三朝争取的重要对象。1219年1月,金与南宋先后去山东栖霞召丘处机,丘皆未应诏。同年,还在西征军中的成吉思汗闻其名,也派人也去召见朝觐。丘预见到蒙古必兴,可借助其力推行全真教义,便慨然应诏。次年,以73岁高龄北上。路经燕京到达宣德,又接成吉思汗之诏,邀其西行。历经四年,经数十国,行以万里。于元太祖十七年(1222年)抵达大雪山。丘处机的大雪山之行,是全真道走向兴盛的转折点。成吉思汗所给他的礼遇和诏令,为全真道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丘处机的思想基本上继承王喆和马钰,但又有发挥。他力主三教合一,并用超生说代替长生说。其先性后命的主张十分鲜明,传道的重点在济世真行。他掌教下的全真道得到广泛赞誉和流行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救世济民的实践。他的主要著作有《大丹直指》、《摄生消息论》、《蟠溪集》等。
十三世纪下半叶,元朝政府出于政治考虑,实施扶佛抑道政策,先后二次制造焚毁道经事件,这使全真道失去其全盛之态。
全真道的中兴 全真道于明季道风颓敝,邪说流行,教戒松弛,至清代一度由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整顿全真道,以振兴教脉。他清整戒律,讲《龙门心法》,倡导修道以持戒为首要功行,使全真道由重丹法而转为重戒律。严格的戒律,改善了全真徒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至晚清,民间非正式道士有所扩大,道教更多地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在思想文化方面,受其感染者甚多。
建国以后的发展 全真派现在北方与南方都有较大的发展。北方之宫观中以北京白云观、四川青城山、沈阳太清宫、泰山碧霞祠等最为著名。他们中尚有持守教派蓄发、穿道服、出家、吃素规定者。南方宫观如罗浮山冲虚古观等,则有较多的与港、澳、台同道的交往活动。
地址:安徽省涡阳县涡北街道天静宫 宗教场所登记证号:宗场证字(皖)SGII001号 备案号:皖ICP备16002350号-1 服务电话:0558-7308259 技术支持:企隆网络